佛山粤剧院的灯火,迎来一场世界艺术的星河汇聚。
10月16日晚,第13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在佛山开幕。五大洲13个国家艺术团体与中国舞动青春艺术团相继登台,以跃动的舞步、交融的乐章,搭起一座跨越山海的艺术之桥。
500余位中外艺术家携热忱而来,让世界多彩文化的心跳,与佛山的城市脉搏同频共振。

由佛山粤剧院、佛山市禅城区龙狮协会、广东艺术职业学院、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民乐小学带来的开场舞蹈表演《风起岭南》精彩纷呈。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周春摄
17日至19日,这场艺术盛宴更从舞台走向街巷。外国艺术家们走进基层传递艺术魅力,漫步城市地标感受文化底蕴,在制造业大市的硬核底色中,挖掘佛山文化的鲜活生命力。
随着本届艺术节佛山主会场活动的圆满结束,一段跨越国界的艺术对话,正绽放出文明互鉴的熠熠光芒;跨越山海“艺”相逢,也让“制造业大市”佛山解锁了城市发展新范式。
时代呼唤下的文明对话
在全球化浪潮奔涌、文明对话需求空前迫切的时代背景下,中国坚定践行全球文明倡议,弘扬平等、互鉴、对话、包容的文明观,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。
民间艺术作为质朴、真挚的文化表达,跨越语言障碍,直抵人心,成为促进民心相通最有效的桥梁。

斯里兰卡珍宝舞蹈学院艺术团正在进行舞蹈表演《斯里兰卡传统舞蹈》。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周春摄
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正是这一理念的重要实践。
作为经国务院批准、由中国文联于1990年创办的大型国际文化交流活动,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历经12届的积淀,已累计邀请五大洲68个国家173个外国艺术团体参与,是中国对外民间文化交流的重要品牌。
该艺术节的含金量,不仅体现在艺术水准,更在于其作为“文化外交”重要平台的角色,通过民间交往增进国家间理解与友谊。

埃及亚历山大胡里亚民间艺术团正在进行舞蹈表演《亚历山大风情》。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周春摄
本届艺术节首次落地广东,主会场设在佛山,并联动东莞、珠海、深圳开展巡演,这一战略布局具有深远考量。
广东省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,历来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;而佛山作为珠三角腹地的经济重镇,更是岭南文化的发祥地和兴盛地之一。
中国文联国际联络部主任于海琳指出,佛山“东倚广州、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,使之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西翼经贸枢纽与综合交通门户”,其作为“陶艺之都、武术之乡、粤剧发源地”的文化底蕴,与艺术节“国际性、民族性、民间性、群众性”的特色高度契合。
选择佛山,既是对其文化实力的认可,更是通过这座“制造业大市”向世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活力的战略决策,实现从经济合作到文明对话的跨越。
跨越山海奔赴美美与共
置身文明互鉴的大背景下,全球民间艺术带着各自的文化基因奔赴佛山之约。
它们以鲜活蓬勃的生命力,展开了一场跨越山海的共舞,携手绘就美美与共的人类文明画卷。
这是一曲多元文化的创意交响。塞尔维亚科洛舞团手拉手的圆圈舞,洋溢着巴尔干半岛的质朴与热情;菲律宾罗布克童声合唱团的天籁之音,不仅以《命运与共》唱出人类共鸣,更以一曲中文《茉莉花》实现了跨文化的亲切致意。美国青年舞者在欧洲宫廷舞与木屐踢踏间自如切换,展现文化交融的灵动风采。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形式,将宏大叙事转化为民众可感知、可理解、可共鸣的文化体验,真正实现了从“各美其美”到“美美与共”的升华。

菲律宾罗布克童声合唱团正在表演合唱歌曲《命运与共》《茉莉花》。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周春摄
这是一次非遗瑰宝的当代焕新。西班牙弗拉门戈舞蹈迸发灼热生命力,哥伦比亚班布科舞摇曳浪漫情愫,毛里求斯塞卡舞曲流淌快乐韵律,与佛山咏春拳的刚柔并济相映成趣。古老技艺与现代审美相遇,非遗不再是记忆延续,更成为引领时代情感共鸣的文化力量。
这是一座连接心灵的无形桥梁。中国舞动青春艺术团的《桥》通过肢体与多媒体艺术,具象化表达“打破界限、心手相连”的渴望,象征着中华儿女的血脉情深。演出尾声,所有艺术家共唱《欢乐颂》,台上台下情感共振。落幕后,温情在后台延续——毛里求斯艺术家在异国收获生日惊喜,不同语言的《生日歌》在剧场回响;埃及艺术家身披传统盛装,与中国青年相拥合影,笑容灿烂如花。艺术在此刻真正跨越一切边界,直抵人心。

中国舞动青春艺术团正在进行舞蹈表演《桥》。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周春摄
台下观众自发的掌声、合唱与律动,是这场文明交流最真实、最动人的回响。正如观众陈晓冬所言:“艺术是人类共通的语言,你能感受到一种强大的、温暖的连接感。”——这句话,或许正是这场艺术盛会最贴切的结语。
佛山名片闪耀国际舞台
艺术节为世界打开了认识中国的窗口,也让当地居民深度体验到全球文化的多元共生。
而对于主办地佛山来说,这也是一次城市能级跃升的重要契机。佛山对此次艺术节的高度重视,折射出其在制造业优势之外布局人文经济的深远战略,不仅促进文化交流,更孕育着可观的产业与经济效益。
通过艺术节这一平台,佛山醒狮、粤剧、武术、陶艺等独特文化IP得以在国际化语境中集中展示,实现全球化传播与价值转化。

佛山市南海区崇华咏春拳馆武术队、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高级中学武术队正在进行武术表演《功夫佛山》。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周春摄
新西兰驻广州总领事张典在采访中表示“希望从文化交流扩展至经贸交流”,各国艺术家也纷纷成为佛山文化的“传播使者”,推动这些文化符号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大幅提升,为未来文创与文旅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埋下伏笔。

与此同时,佛山通过一系列精心策划的活动,实现了城市形象的立体化重塑与全球营销。本届艺术节最大亮点在于与拥有近600年历史的佛山秋色巡游深度融合,推动殿堂级艺术走出剧院,走进街头巷尾,形成艺术与公众“零距离”对话的生动场景。


这也是目前佛山秋色史上外国友城表演团队最多的一届,他们带来的国际节目与佛山非遗并肩展演,英国北爱尔兰艺术家甚至用粤语与观众互动。这种开放而亲民的形式,让“历史深厚、友好热情”的佛山城市形象深入人心,显著增强了其国际吸引力。
随之而来的是文旅经济的直接拉动与消费刺激。艺术节期间,大量艺术家、工作人员与游客涌入佛山,探访岭南新天地、南风古灶、李小龙乐园等地标,带动了餐饮、住宿、交通等相关消费。配套举办的佛山特色民间艺术精品展、“致敬与蝶变”石湾陶艺作品展等,既丰富了市民文化生活,也成为吸引游客的新亮点。这类国际盛事的举办,不仅检验并提升了城市公共服务与接待能力,也为佛山未来承接更多高规格国际活动积累了宝贵经验。
构建长效文化交流机制
这场文化盛会为佛山带来了国际关注与经济效益,但如何让短暂的相遇沉淀为持久的滋养?将艺术节的辐射效应转化为城市文化生态发展的持续动力,是佛山面临的课题。
纵观全球,成功节庆无不是通过系统运营构建出完整的文化生态。爱丁堡国际艺术节已发展为集孵化、展演、交易、旅游于一体的综合平台,丰富的艺术活动让文化真正融入城市血脉。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通过官方资助的“IN单元”和面向所有剧团开放的“OFF单元”,双轨并行,既确保艺术高度,又激发全民参与,使整座城市在节期化为流动剧场。乌镇戏剧节则以“戏剧+文旅”模式,快速将古镇打造为有辨识度的文化地标,证明了艺术对区域经济的强大驱动力。
这些实践揭示了一个共性规律:长效机制的关键在于让艺术从“节日特供”转为“日常养分”,构建创作、展示、消费与再生产的完整链条。这需要突破“为办节而办节”的思维,以“经营生态”的视角,让文化渗透到产业肌理、生活日常与国际交往中,成为城市发展的持久引擎。

事实上,佛山已在此方向积累深厚基础。禅城区连续十余年向英国伦敦“四海同春”新春庆典赠送花车,让佛山工艺在国际舞台持续绽放;粤剧、曲艺团体频繁赴新加坡、马来西亚等国演出,以乡音乡情串联文化认同;活力四射的佛山醒狮多次亮相非洲多地,成为行走的文化名片。
这些持之以恒的国际交流,不仅提升了城市能见度,更为构建长效机制提供了重要支撑。未来,佛山可进一步借鉴全球经验,通过设立常设性国际文化交流中心、打造本土艺术的驻场演出品牌、推动文化IP的产业化开发等举措,最终实现从“艺”相逢到“常”相伴的跨越。

